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画研究所 > 书画艺术 > 书画论坛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学”

时间:2018-09-04 07:59:41  来源:中国书画艺术研究网  作者:
分享到:
  

  相当长一段时间,书法圈一提到加强文化修养,就是要大家读诵古代诗文,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再学学自作诗词,就更有“学问”了。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诗、书都属于君子“六艺”的范畴,虽然可以“文以载道”、“艺以载道”,但文艺并不等同于道。
  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所指的“学”,只有深入经典。南怀瑾先生曾讽刺有些不读原典信口开河的人:“有些人要革中国文化的命,可惜你连命都没有,怎么革命”?这就好像书法圈有些人,不深入临帖,却妄自尊大一样可笑。宋以后,《四书》替代了《五经》,钱穆先生曾说:“我敢直率讲一句,倘使我们读了《四书》,就不必读《五经》”。因此,我们现代人适合从《四书》而入,去窥见中国文化精髓。
  我们来看看下面几段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子曰:弟子入者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论语·先进》)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强调行胜于言,强调质文并重。孔门有四科,曰: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子夏文学优长,但孔子嘱咐他要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告诫他不要溺情文学而心忘世道。孔子早年门人大都积极用世,多重实践,故孔夫子晚年论及门下弟子时曰“吾从先进”。中国文化所指学问首在“心地修养与人格完成之两义(钱穆语)”,次在修齐治平的本事手段,所以清人有名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将学问狭隘的理解为文学艺术,尚玄谈轻实证是对中华文化极大的误解,历代大儒莫不对那些只会空谈诗文,无法落到实践的腐儒深恶痛绝,清初颜元曾说:“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道精神就是艺术标准。以《书谱》为例,开篇便言:“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文道精神来看当下的书风,明显就觉得质朴、厚重、沉雄不够,弊病就是过于姿媚,过于巧饰。所有的视觉艺术都是心的外化,即心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取向,就有什么样的审美追求,读经典,学“国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来改变我们的审美追求。以我个人为例,我的书法审美追求比较倾向于中间路线,既不偏于丑怪、也不偏于姿媚,坚持拙巧之间,这种审美追求应该说是个人自觉的行为,依据就是论语的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多年前曾看过一篇石开先生的访谈,文中他希望年轻人应多去做一些对社会有实际贡献的事业,不要总想当一名职业艺术家。文章很短,但可以看出石开先生对传统文化是做过深入学习、有经世致用情怀的。书法要想写好,你首先要成为一个文人,想成为一个文人,你的世界就不能只有写字。中国传统文人,总是以天下为己任,有这样的胸怀格局,你一定不会喜欢过于姿媚、轻浮的东西,今天书坛一窝蜂的姿媚风,功利主义盛行,其实还是文道精神的堕落。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今天才有,宋代黄山谷就曾批评“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今天书坛的各种问题,很多都是文化缺失造成的,学习传统典籍的意义,就是要在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格局上予以提升,从而提升审美追求。我们强调书法作者加强诗文的学习,这是没错的,但是如果没有文道精神的确立,其实还是在“技”的层面加强书法家的“技术多样性”而已。我相信,更多的书法作者通过学习传统经典,一定可以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进而促进我们的艺术实践!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