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这个馆成为一个村民艺术鉴赏的窗口、一个美育教学的基地,也是文艺下乡的桥梁、文化服务的平台,能给当地带来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细无声。”对于乡村美术馆的未来,一幅更大的画卷正在“时代楷模”、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段江华的心中徐徐展开。
因美结缘,打造美丽乡村新名片
5月下旬,走进段江华乡村美术馆,一幅《九曲浏阳》油画映入眼帘。画家笔下,浏阳河的墨蓝色彩生动而真实,仿佛可以感受到它流淌的温度与速度,意境深邃开阔,似在柔声讲述这座乡村美术馆和段江华的故事。
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又至纯至坚。从沅水河畔出发的段江华天性爱水,从未停歇。他以作品《王·后二号》一举成名后,和妻子先后在潮白河畔、湘江之畔等地临水而居,从事教学和创作。2017年,他途经浏阳高坪时,又被小溪河畔的青秀山水和质朴民风深深吸引,“也许这里更适合我。”
同年7月,浏阳发生洪灾,段江华参加“风雨同舟情暖浏阳”赈灾笔会捐献作品义卖,将爱心传递给他惦念牵挂的浏阳人民。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机缘巧合下,同行的高坪青年艺术家陈根向段江华推荐了家乡双江村一个溪流怀抱的废弃供销社,希望他能够买下来,为乡村振兴做点什么。
艺术在田间地头更有生命力。段江华说干就干,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尘土漫天、破旧不堪的废弃供销社,变身为全省第一家乡村美术馆——段江华乡村美术馆。
该美术馆是在不改变原结构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场馆不大,设计相当精巧,庭院一步一景,楼层错落有致。保留了原本建筑的骨架和肌理,红砖外墙的老建筑与新时代艺术表现手法碰撞、交融,独具风格,留下了怀旧的情怀,展现了艺术的温度。
人因画而立,馆因人而名。段江华乡村美术馆于2022年1月一经开馆,就吸引了络绎不绝的艺术家慕名而来。渐渐地,美术馆变成了一处“敞开式”展馆。浏阳艺术家们纷纷来此交流技巧、举办艺术活动。这座乡村美术馆成为了“浏阳文化艺术高地”。在美术馆里,不仅能看到曾在“大江大河交响季·百里画廊百年歌——全国油画名家写生创作活动”中展出的名家之作,也能看到双江村村民在艺术熏陶下创作的天然质朴的“农民画”。
双江村的自然风貌及人文生态,也为段江华提供了不同于喧嚣都市的创作空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原来可能画城市。到这里之后,每天看到的都是自然山水、人文风光,全是感触。”
整日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让艺术与乡村碰撞,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段江华的创作风格从时空深处转向时代前沿,先后创作了《九曲浏阳》《浏阳新貌》等作品。
“多亏了段老师帮助,我家才能建这么漂亮的房子,还开起了农家乐!”站在自家修缮一新的屋场前,村民谢修全自豪地说道。段江华来到双江村后,不仅建了乡村美术馆,还经常帮助村民规划设计楼舍庭院。礼尚往来,每逢年节,村民们也都会带上自家的腊肉、盐菜送给“段老师”。
村容村貌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双江口文化公园成为浏阳河沿岸的“网红打卡地”,全长20多公里的小溪河碧道已现雏形,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片双江村区域风貌规划设计正在落地建设中……
美是一种能量。几年工夫,一处处别致的美丽景观,迅速装点了这片悠悠山谷。
用美铸魂,办好乡村美育大课堂
乡村美术馆的定位在哪里?一直是段江华思考的问题。
“起初我是想做成个人创作和教学基地,后来周边乡村的村民以及各地闻讯赶来的参观者越来越多,我想干脆拿出来做个公共空间,力所能及为村里做点事情。”早已把自己当做村里一员的段江华坚定地说,“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理应担负更多责任,承载更多意义。”
第一次去乡村美术馆为高坪镇潭花小学的孩子们义务上课,段江华就被他们无拘无束的活泼天性所感染。农村的孩子一点儿也不怕生,围在他身边不停打量,很是稀奇。一个孩子高兴地抱着他的胳膊:“你是段江华,我认识你!我家就在你们美术馆后面。你那个美术馆真漂亮,和我们的房子都不一样!”
孩子们的好奇和对美的向往打动了段江华。他意识到这群孩子需要接受艺术的熏陶,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创造力也需要被重视,精心培育。“从下一代人开始改变,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美育成为他们的人生底色。”
潭花小学是一所典型的“村小”。学校位于偏远的乡村,有条件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去浏阳市里读书,生源流失严重,留在村里的学生们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获悉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老师,一个念头悄悄在段江华心里萌芽:“设立美育教学点,组织我的学生们下乡支教,把论文写在乡村的田野上。”
“我早些年资助过的一些学生,都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了对艺术的追求,但这些人才不应该被埋没啊!”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段江华仿佛又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学生,“所以我希望尽可能去帮助这些孩子,让有兴趣、有天分的孩子心无旁骛地走下去。”
自此,段江华所在的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们陆续进村写生创作,这些编外美术老师上午写生,把山川之美留在画纸上;下午任教,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
“上美术课,孩子们最开心。每届支教学生离开时,这些孩子总是扯着胳膊、扯着腿不让走,非常不舍。”段江华说,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只有深入关注时代、关注现实,才能获得创作活力,提高自己。“我带的一个研究生毕业回到家乡学校当老师后,把这段教学经验带到自己的课堂上,受到学校领导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乡村美术馆成了美的传播者。美育之风吹向田间地头,唤醒了农民心中一颗颗美的种子。
2022年,段江华乡村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绘画名家的作品与当地村民的画作同台展出。这里有养猪专业户的油画《一头粉红色的猪》,卖红薯的小伙子画的红薯。
展览当天,有村民走进美术馆看了半晌:“画得真好!”旁边人问他:“好在哪里咯?”村民说:“就是感觉是那个味道。”
这是他对艺术最质朴的审美,也是他对写意画精神的精妙把握,“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艺术追求不分年龄和职业,美的心灵是相通的。乡村美术馆举办的各类艺术交流和美育实践,让党的创新理论和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高坪镇“乡村艺术磁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厚。村民不但成为了艺术的享用者,更是参与者、传承者。
“期待10年、20年之后,有更多的段江华从这里走出去。”双江村驻村第一书记肖敬平表示,虽然自己任期已满,但还是申请和段老师一起扎根这里,把“小溪河”变成“大花园”,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以美赋能,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要通过艺术的介入,让村里普通的农家小炒更有内涵,让浏阳蒸菜更广为人知。”段江华从第一天来到双江村,就发现这里的美食别具风味,“这么好的味道不能仅困在这一亩三分地里。”
路在何方?怎样让更多人愿意在双江停留?站在浏阳河“百里画廊”的起始点,段江华陷入了深思。
“乡村美术馆每年能吸引一两万人次师生来村里开展户外写生、艺术交流等活动,不仅能帮助村民增收,还能辐射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快速发展。”在段江华倡导下,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湖南师大美术学院“美育教学研究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写生基地”等相继落户乡村美术馆。大批量写生活动带来机遇与流量,促使村民开始自发改造屋舍,研究农家传统菜肴,建起各具特色的农家乐,以从事餐饮、住宿等经营活动,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肖敬平以此为契机,通过村集体成立了文旅公司,打造双江村写生基地,通过整合全村资源,为前来写生和旅游的各界人士提供学、吃、住、行、购、娱“六位一体”的链条服务,规划建设高品质的配套景观,一派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图景在小溪河畔徐徐展现。
“原来总觉得城市好,在村里做个饭、搞个农家乐没前途。”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段老师来到村里,简直大变样,现在大伙儿都愿意留在这。”随着双江村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的蜕变,更多村民愿意留在村里建设家乡,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
“我从未想过这个从小居住的地方还有这样鲜为人知的一面。”在外打拼多年的企业家余正明一次回老家时,发现记忆中破旧的供销社红砖小楼已焕然一新。“段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我们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在段江华影响下,余正明决定毗邻段老师而居,一起为双口村发展建设出一份力,惠泽家乡。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随着全国各地艺术家和游客纷纷涌进高坪小镇,写生之旅持续火爆。“以艺赋产,以艺兴旅,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段江华不停奔波在城乡之间最大的意义。仅2022年上半年,“写生基地”组织一批美术学生开展两个月写生活动,就给村民带来20余万元的收入。
谈及未来规划,段江华满怀期待:以小溪河为主轴,一个个乡村美术馆、乡村图书馆、乡村音乐厅和非遗体验馆傍河而建,串联起两岸的生态文化资源,以沉浸式乡村文化体验带动全域产业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