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征军,1962年出生,安徽泾县人。佘家制笔第六代传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第二批工艺美术大师。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国人使用毛笔写字作画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毛笔最早的实物是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中期楚墓中发现的。近代以来毛笔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和书法工具,不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备品出现,使这个产业逐渐萎缩。产自安徽泾县的宣笔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笔之一,在一个只有二十名员工规模的制笔厂里,还有人在坚守这项制笔技艺。
从唐代开始,宣城就是中国的制笔中心,唐代的科举制度形成也将紫毫笔带到了全国,白居易在《咏宣州笔》中赞道的就是这里的紫毫笔。唐代时各地举子进京赴考,全国的举子也会对自己的文具进行“攀比”,正是这种“攀比”让宣笔脱颖而出。
佘征军祖辈是清代制笔老艺人,自幼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喜欢弄毫舞杆、模仿长辈制作毛笔。1982年底进入当时的泾县宣笔厂开始了毛笔制作生涯。他先后师从陈翠花、余凤鸣、任中一、汤良骥等宣笔制作名师,系统地学习装套、水盆、配料等技艺。在师傅们的悉心传授下,佘征军掌握了宣笔传统制作技艺的真谛。1996年开始他担任泾县宣笔厂生产技术厂长、宣笔工艺研究所所长,20年来他根据不同书画艺术市场对毛笔的需求,带领企业一班技艺骨干,积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恢复一些失传的珍品,同时精心研发新产品,使宣笔的品种规格由原来的200余个发展为今天的600余个。为了改进传统毛笔无防水功能的问题,他与化工研究所合作,研制制笔用焊接用胶,彻底解决了笔管笔杆开裂、掉头、掉毛的现象;近年来宣笔两次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国之宝”的荣誉称号,成为近代中国三大名笔之一。
作为佘家制笔第六代传人,佘征军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下琢磨做笔的门道。当他系统学习了制笔技艺之后,更是懂得了制笔是一场对时间、体力和耐性的全面考验。他制作极为名贵的铁头紫毫时,坚持选用仲秋时的黑褐色山兔的夹脊毫毛,只为让笔头像刀刃一样有力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做出来的宣笔,是很多书画大家都希望得到的创作“神器”。其中他印象最深的要数启功先生,佘征军回忆和启功先生的过往,讲了一件有意思的小事,1982年他到北京给启功先生送笔,当时那支笔值1块多钱,而相比最便宜的笔只有7分4的那个年代,这支1块多钱的笔算得上是很“昂贵”了。启功先生对他说:“这支贵的笔你拿回去卖,便宜的你给我留下用。你们也不容易……”由此也能看出启功先生对手艺人是非常的尊重。书法大家的肯定也是对他手艺的最好认可。
已经56岁的佘征军常常感叹,曾经蒸蒸日上的宣笔行业,现在可谓是有点青黄不接。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对此保持乐观,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传承的东西没有什么担忧不担忧,只要有买卖就能传承”。
一支合格的宣笔,需要经过108道工序制作而成。宣笔制作技艺在佘征军的带领下不断突破创新,在传承与创新间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制作宣笔主要用三种毛:羊毛的叫做羊毫笔,黄鼠狼尾毛的叫狼毫笔,用兔毛做出来的叫紫毫笔。佘征军总是说,一支毛笔最重要的就是笔头,只有制作出好的笔头,才能做出真正优秀的毛笔,如果笔头做的不好,那做出来的就不叫毛笔而是刷油漆的刷子。佘征军厂里制作的毛笔在生产笔头时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
制作笔头是生产一支毛笔耗时最久的部分之一,离不开制笔师傅耐心仔细的重复工作,仅仅洗笔头这道工序就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传统的松香粘笔头并敲平的工艺能使松香渗透入笔头的内部,这样笔毛就更不易脱落,笔锋也愈见峭拔锐利。
制作宣笔笔杆最传统的材料是“苦竹”,这种竹子味道偏苦且不能食用,但却是手感最好的一种笔杆材料。制作时首先用传统的工具将笔杆磨平,随后用特制的工具挖出笔杆上装笔头的洞,再将笔头塞进去,这样一支宣笔的雏形就做好了。
佘征军手中拿着的就是传了很多代的给笔杆挖洞的工具,看似简单但却不易掌握。他说:“现在主要的问题不是销售而是传承,想要真正做出一支优秀的宣笔至少要10到12年的学习实践,年轻人耐不住这种寂寞啊,所以学的人越来越少”。
佘征军在继承了传统制笔工艺的基础上为了彻底解决笔管笔杆开裂、掉头、掉毛的现象又与化工研究所合作,把现代化学技术引进到传统毛笔制作工艺中。
粘笔头是一门要求很高的手艺,先用特制的胶均匀的涂抹在笔杆洞的内壁,然后装入笔头,经过大概3个小时以后,笔头和笔杆就算粘合牢固了。
粘好的毛笔要经过最后一次修笔,目的是将笔头里面没有尖的毛都修掉,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不会开叉。佘征军说一支优秀的毛笔要做到“尖、圆、齐、健”,这也是毛笔的四德。修好后的笔头要上最后一次胶,这样在上墨后笔头中间会稍稍鼓一点,但笔头是永远“抱”在一起不会开叉的。
工厂的制作车间里看不见一台机械设备,虽然全手工制作的效率远比不了机械化的流水线,但是为了保证每一支笔的质量,佘征军直到今天还坚持不管什么档次的宣笔,都要手工制作。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支从他手里制作出来的宣笔都不是“败笔”。
制作每一支宣笔都是从理毛开始。首先将毛的根部理齐,随后将没有用的绒毛梳理掉,再去除油脂后就可以开始做笔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梳理笔毛的时候不能使用金属器具,而要用骨制的刷子手工梳理。
在根部理齐后就开始整理毛的头部,这步叫做齐毫。齐毫以后的笔毛会变成一片一片的,然后要用特殊的工具将笔毛做成圆锥形。
制作圆锥的过程是一个一层一层递减的过程,这样做出来的笔头就会是一个圆锥形。随后会进行一个混合梳理的过程,让几层笔毛均匀的混合到一起。混合的越均匀做出来的笔头越好。
扎笔是用丝线在笔头根部两毫米处打一个结,然后将根部敲平,并在火上用松香烧一下,松香遇热融化,会渗透到笔根,冷却后可以使笔毛成为一个整体,不会掉毛。
笔杆磨平挖洞的工艺要全部手工进行,没有特定的参数而是要凭感觉。就这一个看似简单的步骤,一般的学徒也要用至少三年时间才能熟练掌握。手工挖洞的最大特点是洞壁可以很薄,而且可以根据笔头的大小不同开出不同尺寸的洞。而机器开洞则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开出的洞大小统一反而会在安装笔头时出现有松有紧的情况。
佘征军做的每一支笔都是这样手工把笔头装上去的,他坚持认为只有纯手工制作的宣笔才是最好的宣笔。
粘好的毛笔要经过最后一次修笔,将笔头里面没有尖的毛都修掉,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不会开叉。
虽然佘征军工厂里制作的宣笔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笔之一,但是整个工厂一共只有二十名员工在进行生产,而且没有什么年轻职工。佘征军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主要是吃不了苦。但只要还有市场,我们这些人就会一直坚守着这项制笔技艺。不让它失传!”同时,佘征军也顺应现在的网购大潮将产品放到网上进行销售,使得厂里的产品销量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