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乡村美术 > 书画名家  > 书画艺术

陇南市西和县:“乡土艺术”卖大钱

时间:2024-11-06 09:45:18  来源:中国甘肃网-陇南日报  作者:
分享到:
  
 

  西和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仰韶文化、寺洼文化、齐家文化交相辉映,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使西和拥有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当地的群众在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的同时,更依靠传统文化和民俗发展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乡土艺术”卖大钱

  在西和县城以西5公里的姜席镇境内,坐落着我市十大重点旅游景区(点)之一——晚霞湖风景区。在这个风景区内,夏日彩蝶蹁跹、蜻蜓成群、蛙鼓阵阵,霞光山色、湖波水影变幻莫测、互映成趣。湖区西边的湿地绒草青青,群鸟集翔,栖息活动着野鸭、卢雁、白鹭、山雀等,湖区四周适宜鸟类栖息觅食,一些翠鸟、沙燕、啄木鸟、红嘴乌也常来“观光”。

  在这里,游人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天籁与野趣,周围农家乐别有一番风味,地方小吃、山珍野菜应有尽有。山上林果繁茂,春可赏花之绚烂,秋可品果香鱼肥,使人有天上人间之感。

  “三合院”农家乐生意红火

  2007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依托乞巧文化在晚霞湖畔谢庄村修建了乞巧文化墙和乞巧民俗文化展览馆;2012年底晚霞湖景区被我市确定为创建国家4A级的景区。凭借这些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突出地方特色,组织当地农户大力发展农家乐,景区现有农家乐34家。起初,村民们开设的农家乐一度生意兴隆,但后来简单的吃饭、打牌等娱乐项目失去了吸引力,游客渐渐少了。

  基于种种原因,西和县全面加快晚霞湖景区乞巧民居工程改造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保护、传承以乞巧为核心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景区山水生态自然资源,以西和传统民居“三合院”为基本结构,以灰、白、黑为基调的秦汉建筑风格为统一风格,实施民居改造、基础建设、绿化造景、特色文化和湖区保护五大工程,着力打造餐饮住宿、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商务会议四个基地,不仅提升了原有农家乐的待客水平,新建了10家三星级农家乐,使景区农家乐床位达到1000张、餐位达到5000个,直接从业人员1000人,带动就业4000人,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2012年,西和全县实现旅游接待收入1.6亿元,累计接待游客35.2万人,其中晚霞湖景区接待游客达到18.6万人。

  传统手工艺品成为“走俏货”

  在西和县城,有一家西和县文化旅游产品展销点,里面有手工刺绣的画、枕头、车枕,有手工布鞋、麻鞋、草编拖鞋、手提篮等,还有西和最著名的麻纸和仇池砚台。在展销点的醒目处挂了一幅手工刺绣的兔子,秀得栩栩如生,据介绍是一位客人定做的,售价2600元。

  晚霞湖景区管理处主任、西和县文化旅游产品展销点负责人宁海峰介绍说:“这些都是西和的特产,有了这家展销点,不仅保护和传承了西和民间的传统文化,更提高了附近村民的收入。”近几年,随着劳务输出的增多,很多农村妇女都去了外地打工,村里多了很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现在,农村妇女不再出门打工挣钱,而能依托这些传统文化就近从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据介绍,展销点在全县共有四个刺绣品加工点,职工300多人,为了提高刺绣工艺,专程从苏州、庆阳等地请来了刺绣老师,手把手地教加工人员刺绣手艺。宁海峰告诉记者,每个产品加工的价格都不一样,有些刺绣画一副加工费在1000-1500元,手艺好的妇女一年能挣4-5万元,比外出打工挣得多多了。

  西和麻纸素以纸色古朴、纸质柔韧抗撕裂、耐磨、手感绵滑、极富弹性、不褶皱、千年不朽而适宜传统毛笔书写书札文书、传统书画装裱、裱褙糊垫、各种纸活工艺制作、包装等,而且是环保型的纸张。西和麻纸的制作以家庭作坊生产形式为主,产量不高。西和县西高山乡朱河村的刘智慧老人,从小就跟家里的长辈们学了一身制作麻纸的手艺。传统的麻纸是8开纸,老人自主研发了四尺纸、斗方纸、六尺纸和竹花纹纸。老人告诉记者,由于他打出的麻纸比别人打出的要大而且还有竹花纹,所以销路更广。据了解,老人每年仅制作麻纸就能收入3至4万元,村里其他打麻纸的人家收入也在2万元以上。

  近年来,众多倾向于仿古创作的书画家非常喜爱使用西和麻纸,运用这种纸创作的仿古书画作品效果是其他宣纸无法媲美的,西和麻纸因此赢得了“西和宣纸”的美誉。(记者 靳淑敏 马丽红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